金屬有機框架協助調控微環境的光化協同
復雜的**微環境和非靶向性的**輸送限制了光動力-化學聯合**在抗**應用中的療效。在眾多影響光動力-化學聯合**療效的因素里,**細胞內高表達的谷胱甘肽(GSH)和瘤內乏氧的特質降低了光動力**的效果。為了實現化療藥的靶向遞送,金屬有機框架材料近些年被巧妙地設計成**響應性的**載體。如果能將**產生氧氣的化療藥負載進能夠調節谷胱甘肽含量的金屬有機框架中,**微環境的調節和化療藥的靶向遞送將可能同時實現,從而有利于進行**的光化協同**。
新加坡國立大學化學與生物分子工程系劉斌課題組針對這一設想,選擇了一種鉑(IV)-二疊氮基絡合物[Pt(N3)2(OH)2(NH3)2] 作為產生氧氣的化療前藥,并將其負載進金屬有機框架MOF-199(Cu)生成Pt(IV)@MOF-199。隨后,修飾了聚乙二醇(PEG)的具有聚集誘導發光特性的光敏劑(TBD-PEG)被用來包覆Pt(IV)@MOF-199,從而形成TBD-Pt(IV)@MOF-199納米顆粒。TBD-Pt(IV)@MOF-199納米顆粒在實體瘤的高通透性和滯留效應下,經過**細胞內吞后,MOF-199能消耗**細胞內高表達的GSH同時自行坍塌選擇性釋放出前藥Pt(IV)。在光照下,釋放出的Pt(IV)前藥能夠產生Pt(II)進行化療,同時產生氧氣來調節**微環境,使光敏劑TBD在瘤內**地產生活性氧,從而實現高療效、低毒副作用的光化協同**。
相關結果發表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(DOI:10.1002/adfm.202002431)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