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-(2,4-二氯苯基)-3-氨甲基-4-取代-6-取代喹啉衍生物的合成及應用
摘要:本文以聯苯化合物A7為先導化合物設計并合成了10個未見文獻報道的2-(2,4-二氯苯基)-3-氨甲基-4-取代-6-取代喹啉衍生物(B1~B10),并測定其對DPP-4的**率和IC50值。目標化合物通過引入的氮原子和芳香環可增強與酶Arg125和Tyr547殘基的作用。其中,B2~B5(IC50=0.080~0.331μmol/L)和B7~B10(IC50=0.104~0.509μmol/L)顯示出較好的體外**活性,與陽性對照藥西格列汀(IC50=0.035μmol/L)相當。
具有DPP-4**活性的新型氨甲基聯苯衍生物[4],其中,代表化合物A7(圖2)表現出較好的活性和一定的選擇性:對DPP-4、DPP-7和DPP-8的**活性(IC50值)分別為0.082、2.750和0.560μmol/L。化合物A7與DPP-4酶的結合模式顯示(圖3,綠色),2,4-二氯苯基與母環成垂直構象占據S1口袋,與其中的酪氨酸(Tyr)、色氨酸(Trp)和纈氨酸(Val)的氨基酸殘基發生疏水作用;氨基可與谷氨酸(Glu)205/206和Tyr662形成鹽橋或氫鍵作用;三唑環伸向S2口袋與苯丙氨酸(Phe)357發生π-π疊加作用。
根據DPP-4酶腔體特點,S1和S2口袋之間有一個體積較大的空腔,可容納多環母核結構(圖3)。為進一步增強DPP-4的**活性,本文對化合物A7進行如下結構改造:①保留2,4-二氯苯基和氨甲基;②在苯環上引入N原子以增強其與精氨酸(Arg)125的作用,同時駢合一個苯環形成喹啉環,增強其與Tyr547的π-π疊加作用;③母環上引入給電子基團(甲氧基或甲基),電子云密度增加有利于π-π疊加作用;④S2口袋結合基團為芳香環,并通過雜原子與喹啉母環相連。
化合物A7以及本研究設計的喹啉衍生物和DPP-4酶結合模式顯示A7母環與喹啉母環幾乎平行,2,4-二氯苯基、氨基與酶的結合模式基本一致,并且喹啉環較化合物A7擁有更多位置可進行結構修飾,易于引入與DPP-4酶其他氨基酸殘基結合的官能團。
根據上述設計思想,本研究設計合成10個未見報道的B類喹啉衍生物(B1~B10),這些新化合物的結構特征如下:①喹啉2-位為2,4-二氯苯基;②3-位為氨甲基;③4-位為S2口袋結合基團——芳香環或芳雜環,并通過雜原子(N、O或S原子)與喹啉母環相連;④6-位為給電基團甲氧基或甲基。B類化合物結構通式如圖4所示。為驗證所設計化合物的合理性,合成B11~B133個已知喹啉化合物[5],與化合物B1~B10進行比較。
B類化合物是一種多取代喹啉化合物,其合成的關鍵是喹啉3-位氨甲基和4-位R2基團的引入。本研究以2,4-二氯苯甲酰氯(12)為起始原料,設計以下合成路線(圖5)。化合物12與丙二酸二乙酯發生縮合反應得2-(2,4-二氯苯甲酰基)丙二酸二乙酯(13)[6—7],經三氯氧磷氯化得2-[氯(2,4-二氯苯基)亞甲基]丙二酸二乙酯(14),與苯胺化合物經取代反應得中間體15a和15b[8]。然后經高溫環合制得2-(2,4-二氯苯基)-4-羥基-6-取代喹啉-3-羧酸乙酯(16a和16b),再經氯代亞砜氯代得關鍵中間體2-(2,4-二氯苯基)-4-氯-6-取代喹啉-3-羧酸乙酯(17a和17b),然后與親核試劑(1,2,4-三唑、苯硫酚、4-氟苯硫酚、3-甲氧基苯硫酚或苯酚)發生親核取代反應得2-(2,4-二氯苯基)-4-取代-6-取代喹啉-3-羧酸乙酯(18a~18j),再經酯基還原得2-(2,4-二氯苯基)-3-羥甲基-4-取代-6-取代喹啉(19a~19j)。19a~19j
可與鄰苯二甲酰亞胺發生Mitsunobu反應得2-(2,4-二氯苯基)-3-鄰苯二甲酰亞胺甲基-4-取代-6-取代喹啉(20a~20j);也可先與三溴化磷發生溴代
反應,再與鄰苯二甲酰亞胺發生Gabriel反應得縮合產物20a~20j[9—10]。較后20a~20j經氨解制得目標化合物2-(2,4-二氯苯基)-3-氨甲基-4-取代-6-取代喹啉(B1~B10),B11~B13的合成方法與B1~B10相似。
本研究對目標化合物的體外DPP-4**活性和選擇性進行了初步研究。DPP-4酶活測定是利用甘氨酰脯氨酸對硝基苯胺(Gly-Pro-p-nitroanilide)為底物的發色法,以此評價化合物的活性[11—12]。
本研究采用DPP-4DrugDiscoveryKit試劑盒(EnzoLifeSciences公司)對化合物B1~B13進行體外活性篩選。將B1~B13用DMSO溶解,配制
成濃度為10μg/ml的待測液。B1~B10(10μg/ml)初篩**率測定結果均大于50%,而化合物B11~B13(10μg/ml)的**率均小于50%,進一步證明目標化合物與酶結合模式的正確性。
再測定初篩**率測定結果大于50%的化合物(B1~B10)的IC50值。其中陰性對照、陽性對照西格列汀和被測樣品均含DPP-4酶(17.3U/L)15μl,陽性對照、陽性空白對照、被測樣品和被測樣品空白對照均加入目標化合物待測液10μl,再用50mmol/L的Tris-HCl緩沖液將DPP-4酶和被測樣品稀釋至50μl,然后于37℃保溫10min。測其在405nm處的吸收值,然后加入0.2mmol/L的甘氨酰脯氨酸對硝基苯胺50μl反應1h,每隔5min測一次OD值。B1~B10每個樣品測6個點(濃度依次為0.1、0.2、0.5、1.0、2.0和4.0μg/ml),每個點取3個平行,較終結果取其平均值,并用軟件(ICp)處理并計算其IC50值(表1)。
結果顯示,除化合物B1和B6,其余化合物均表現出較好的DPP-4**活性,與陽性對照西格列汀(IC50=0.035μmol/L)相當。
由于S2口袋為疏水口袋,選取疏水性較強的苯巰基化合物B2和B3進行DPP-4及其同工酶DPP-7和DPP-8酶選擇性的初步探究,實驗方法同上。結果顯示B2和B3的選擇性不及A7和陽性對照藥西格列汀(表2)。
根據上述活性測試結果可得出以下初步構效關系:
(1)化合物B1~B10(10μg/ml)**率均大于50%,其中化合物B5對DPP-4的IC50與A7相當,提示引入喹啉環,可保持**活性;
(2)喹啉4-位苯氧基取代活性優于苯巰基(如:B5優于B2、B3和B4;B10優于B7、B8和B9),可能是由于氧原子半徑小于硫原子,苯氧基較苯巰基更適合伸入S2口袋;
(3)1,2,4-三唑與喹啉母環直接相連,DPP-4**活性明顯降低(如B1和B6),提示分子剛性增強,三唑基不能進入S2口袋;
(4)甲氧基給電能力優于甲基,喹啉6-位為甲氧基取代時,喹啉環的電子云密度升高,有利于增強喹啉母環與Tyr547殘基形成的π-π疊加作用(如B1~B5分別優于B6~B10)。
上述實驗結果顯示,化合物B2~B5和B7~B10均表現出較好的DPP-4**活性,與陽性對照藥西格列汀相當,但同工酶選擇性初步探究顯示,該類化合物對DPP-7和DPP-8酶的選擇性不及陽性對照藥。下階段將通過進一步結構修飾提高化合物的選擇性以進行深入研究。
本文部分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溝通解決!
wyf 05.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