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D材料在電子和光電領域顯示出**的性能。二維共價有機骨架(COF)作為具有預先設計的π電子骨架和高度有序的拓撲結構的下一代分層材料的出現,有望改變其光電性能。但是,由于各向異性的增長,COF通常以固體粉末形式生產,使其很難集成到設備中。
南京大學陸延青教授等人在ADVANCED MATERIALS上發表了題為“Ultrahigh ResponsivityPhotodetectors of 2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Integrated on Graphene”的研究論文,提出了一種通過選擇具有光電活性的合適單體來合成光敏2D-COF的策略。成功制造出具有COFETBC–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的超靈敏光電探測器,并表現出出色的整體性能,在473 nm處的光響應約為3.2×107 A/W,響應時間約為1.14 ms。而且,由于COF的高表面積和極性選擇性,可以通過特定的靶分子可逆地調節光電檢測器的光敏特性。這項研究為構建具有可編程材料結構和多樣化調節方法的**功能設備提供了新的策略,為光電子和許多其他領域的高性能應用鋪平了道路。
通過選擇具有光電活性的四苯基乙烯單體,精心設計的具有高度有序供體-受體拓撲結構的光敏2D-COF在石墨烯上原位合成,**形成COF-石墨烯異質結構。COFETBC–TAPT石墨烯光電探測器器件的制造過程:SLG由浸入4',4''',4''''',4'''''''-(1,2,-乙二亞烷基)四[1,1'-聯苯] 4-羧甲醛(ETBC)和2,4,6-三(4-氨基苯基)-1,3,5三嗪(TAPT)和助溶劑在火焰密封的玻璃管中。在溶劑熱加熱條件下,單體反應彼此之間,COFETBC–TAPT在石墨烯表面上生長以形成異質結構。為了表征COFETBC–TAPT石墨烯異質結構的光電性能,通過濕轉移法將其放置在Si / SiO2襯底上的源漏Au電極上方,并且石墨烯直接接觸Au電極。然后進行光刻和O2等離子體蝕刻以圖案化通道。該設備的掃描電子顯微鏡(SEM)圖像確認了通道區域中相對干凈且平坦的薄膜。
圖1:COFETBC–TAPT石墨烯光電探測器。a)將COFETBC–TAPT定向生長在密封玻璃管中的Cu負載的CVD石墨烯上,并在反應容器底部沉淀出COF粉末。光電探測器是通過在Si / SiO2基板上組裝帶有Au電極的COFETBC–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而制成的。虛線區域是COFETBC–TAPT及其單體的化學結構。b)構造好的COFETBC–TAPT石墨烯光電探測器及其測量裝置的側面示意圖。c)制作好的設備的SEM圖像。比例尺為20μm。
插圖:COFETBC–TAPT-石墨烯區域的放大SEM圖像。比例尺為1μm。
PXRD圖證實,COFETBC–TAPT是高度結晶的,在3.08°和4.31°處顯示出強烈的衍射峰。COFETBC–TAPT的傅立葉變換紅外(FT-IR)光譜顯示出在1622 cm-1處的一個額外峰,對應于C=N拉伸,證實了亞胺鍵的成功形成。值得注意的是,反應后C=O伸展的信號(1698 cm-1)很明顯,這可能是由于COFETBC–TAPT的非常規拓撲所致。從COFETBC–TAPT的NMR光譜可以觀察到在155.4 ppm處有一個明顯的C=N峰,這與FT-IR的結果非常吻合。
利用拉曼光譜來監測COFETBC–TAPT是否通過π-π堆疊與石墨烯單層良好連接。使用市售的雷尼紹共聚焦顯微拉曼光譜儀進行測量,并用785 nm激光激發所有光譜,并以反向散射配置進行收集。為了追蹤這些特征性拉曼峰的起源,對單體(即ETBC和TAPT粉末),COFETBC–TAPT粉末和Cu上的單層石墨烯的拉曼光譜進行了測量。拉曼峰在大約1580 cm-1(G帶)和2690 cm-1(2D帶)處是單層石墨烯的顯著特征,圖2d中的黑色曲線的拉曼強度 2D頻段幾乎是G頻段的兩倍。與單體TAPT粉末的拉曼光譜(紫色曲線)相比,COFETBC–TAPT粉末的拉曼光譜中以1054、1355和1406 cm-1為中心的拉曼峰消失了,這可能是由π-π引起的。TAPT和ETBC粉末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這兩種單體的聚合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1569 cm-1處,COFETBC–TAPT粉和COFETBC–TAPT-石墨烯薄膜的新興譜帶與新形成的亞胺鍵的振動相對應。此外,單體間的化學相互作用可能會增強所得COF分子的整體剛性,從而導致相應單體的某些**分子振動得到**。通過化學整合工藝將制備好的COFETBC–TAPT成功固定在單層石墨烯上。COFETBC–TAPT石墨烯的表面形貌通過原子力顯微鏡(AFM)進行了測量,表明在溶劑熱反應中,COFETBC–TAPT在石墨烯上均勻生長。
通過AFM圖像的橫截面分析,COFETBC–TAPT-石墨烯薄膜的厚度估計為≈45nm。
圖2:COFETBC–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特征。a)2×3矩形網格圖形表示的俯視圖,顯示了COFETBC–TAPT的交錯A-B堆疊(C,灰色; N,藍色; O,紅色;H,白色,**層,黃色)。b)比較實驗PXRD模式(上)與A-B排列的COFETBC–TAPT的模擬模式(下)。c)COFETBC–TAPT(紅色曲線)和相應單體的FT-IR光譜(藍色曲線為ETBC,綠色曲線為TAPT)。d)使用785nm激光,COFETBC–TAPT-SLG薄膜,COFETBC–TAPT粉末以及相應單體(ETBC和TAPT)和SLG粉末的拉曼光譜。e)COFETBC–TAPT-SLG膜的表面形貌。上圖:COFETBC–TAPT-SLG薄膜的AFM地形圖。下圖:COFETBC–TAPT-SLG薄膜的橫截面分析。
在空氣中測量了光電探測器的光電特性,在473 nm激光器的不同照明功率下,光電探測器的傳輸特性(漏極電流,IDS與柵極電壓,VG的關系),固定的漏極電壓(VDS)為1V。很小漏極-源極電流對應于COFETBC-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的電荷中性點VD,這表明COFETBC-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是p型摻雜的,并且空穴是多數載流子(VG = 0)。即使在非常低的照明功率下(例如,在2 pW時為1.79μA,0.67μW.cm-2),也觀察到了較高的光電流值。在VG <VD區域中,載流子傳輸受空穴支配,并且隨著柵極電壓的增加,光電流上升。在VG>VD區域,COFETBC–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是電子摻雜的,并且隨著柵極電壓的增加,光電流略有下降。在這種異質結構中,石墨烯提供了具有有限光響應的載流子傳輸通道,COFETBC–TAPT被用作強光吸收材料。在COFETBC–TAPT和石墨烯的界面處,由于電子從COFETBC–TAPT注入石墨烯,形成了肖特基結。結果,形成了一個從COFETBC–TAPT到石墨烯的方向的內置場。在VG<VD區域,COFETBC–TAPT的能帶在石墨烯的界面向上彎曲。當光電探測器處于照明狀態時,COFETBC–TAPT和石墨烯層將產生電子-空穴對。在內置電場的驅動下,在石墨烯層中,光激發電子可以移動到COFETBC–TAPT的LUMO能帶,而光激發空穴保留在石墨烯中。在COFETBC–TAPT層中,由于能壘而捕獲了光激發電子,而光激發空穴可以注入到石墨烯層中。COFETBC–TAPT中捕獲的電子充當負局部柵極,因此通過電容耦合在石墨烯通道中感應空穴電流。**地**光生載流子的復合和石墨烯層中的空穴濃度的增加,這導致光電檢測器中大的正光電流。
此外,隨著柵極電壓的增加,石墨烯的費米能增加到更高的水平,這有利于將空穴從COFETBC–TAPT注入到石墨烯通道,導致光電流升高,直到VG = VD。在VG> VD區域中,石墨烯轉移到電子摻雜,并且COFETBC–TAPT的能帶在石墨烯的界面處向下彎曲。從COFETBC–TAPT層向石墨烯的光激發電子注入在異質結構中占主導地位,而光激發空穴被俘獲在COFETBC–TAPT層中。
隨著柵極電壓的不斷升高,石墨烯的費米能不斷提高到更高的水平,COFETBC–TAPT和石墨烯層之間的內置電場變得更弱,**導致光電流略有下降。但是,VG <VD區域中光電流的增加是顯而易見的,而VG> VD區域中光電流的減少在圖3b中幾乎看不到,這可以用這兩個光電導率變化率的差異來解釋。然后,將零柵極電壓施加到光電檢測器(VG = 0 V),并且該器件成為標準的光電導體。
為了進一步說明光電流,漏極電壓和照明功率之間的關系,隨著照明波長從400 nm增加到800 nm并在600 nm截止,該器件顯示出降低的光響應性。
圖3:光電探測器的特性(在λ=473 nm處測量)。a)在不同照明功率下光電探測器的傳輸曲線(VDS= 1 V)。VD對應于充電中性點。b)在100nW(33 mW.cm-2)的照明功率下,光電流與柵極電壓VG的關系。插圖:COFETBC–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的能圖。c)在零柵極電壓下,在不同照明功率下,漏極電流是偏置電壓的函數。插圖:計算出的光電流與偏置電壓的關系。d)與照明功率和偏置電壓有關的光電流產生的顏色圖。e)光致電阻變化和光響應性與照明功率的關系(VG =0,VDS = 3 V)。紅色實線是使用函數R = c1 + c2 /(c3 +P)對測量數據進行的適當擬合,其中c1,c2和c3是擬合參數。f)光響應度是400至800nm照明波長的函數,照明功率設置為100 nW(33mW. cm-2)。插圖:設備的光吸收光譜。
為了確認COFETBC–TAPT-石墨烯光電探測器的時間光響應特性,在1 V偏置電壓下測量了周期性切換照明下的歸一化光電流。光電探測器表現出與照明同步的穩定的開-關切換。將照明的開-關循環重復了800次以上,表明光電探測器具有很高的穩定性。在AB堆疊的COFETBC–TAPT結構中,沒有沿載運方向連續的明顯載流子傳輸路徑,這可能是響應時間相對較慢的原因。因此,選擇合適的單體組合以合成具有無阻塞通道的AA堆疊的COF可以進一步改善響應時間。
COFETBC–TAPT石墨烯光電探測器顯示出出色的整體性能,同時兼具光響應性和時間響應性,顯示出通過修飾單體進一步優化的潛力,這表明COF是制備功能性光電器件的良好平臺 設備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。另外,與不含石墨烯的光電探測器相比,基于石墨烯的光電探測器具有更高的光響應性,但需要更大的暗電流。因此,如果可以優化COF的合成方法和橫向電導率,那么COF也可以用作本征材料,以在光電學領域進一步探索。
圖4:光電探測器的特性(在λ=473 nm處測量)。a)在不同照明功率下光電探測器的傳輸曲線(VDS= 1 V)。VD對應于充電中性點。b)在100nW(33 mW. cm-2)的照明功率下,光電流與柵極電壓VG的關系。插圖:COFETBC–TAPT-石墨烯異質結構的能圖。c)在零柵極電壓下,在不同照明功率下,漏極電流是偏置電壓的函數。插圖:計算出的光電流與偏置電壓的關系。d)與照明功率和偏置電壓有關的光電流產生的顏色圖。e)光致電阻變化和光響應性與照明功率的關系(VG =0,VDS = 3 V)。紅色實線是使用函數R = c1 + c2 /(c3 +P)對測量數據進行的適當擬合,其中c1,c2和c3是擬合參數。f)光響應度是400至800nm照明波長的函數,照明功率設置為100 nW(33mW. cm-2)。插圖:設備的光吸收光譜。
圖5:光電特性受靶分子調控。a)COFETBC–TAPT-石墨烯薄膜表面的氣體分子吸收和電荷轉移的示意圖。b)在不同氣體分子(空氣,空氣中1%的乙醇蒸氣,空氣中1%的丙酮蒸氣和空氣中的1%NH3)的黑暗中,IDS–VDS特性曲線。c)在不同的氣體氣氛中產生光電流。
由于COF的高表面積和極性選擇性,光電檢測器可以由特定的靶分子強烈調節。COF的靈活結構設計和外部法規將為實現**的光電技術和許多其他應用打開一條道路。
原文鏈接:https://onlinelibrary.wiley.com/doi/abs/10.1002/adma.201907242
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在在線客服刪除!謝謝
不用于商業用途用途,不能用于人體實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