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研究背景】
【成果簡介】
美國阿肯色大學化學與生物化學系HassanBeyzavi教授報道了在不存在酸催化劑的情況下,一小時內于環境條件下大規模合成了2D含脲和硫脲的COF。與環氧化物開環反應,醛縮醛化和Friedel-Crafts反應中的分子對等物相比,COF中分離出的脲和硫脲作為供氫鍵(HBD)有機催化劑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,且COF催化劑還具有**的可循環性。該成果以“A (Thio)urea-Based Covalent OrganicFramework as A HydrogenBond-Donating Catalyst”為題發表在ACS Appl. Mater.Interfaces上。
【圖文導讀】
本文報道了含有脲和硫脲基團的2D COF,其可以在無催化劑情況下室溫時一小時之內合成,且可大規模地合成。此外,還介紹了它們作為可循環利用的多相給氫催化劑(HBD)的應用。
圖1 含有尿素和硫脲的COF的合成。
圖2 (a)COF-TpU和COF-TpTU的實驗和模擬PXRD模式; COF-TpU(b)和COF-TpTU(c)的模擬結構。
兩種COF均有PXRD峰,其中COF-TpU的峰值為5.4°,COF-TpTU的峰值為5.0°,并且在7-40°范圍內有一組小峰。由于(硫代)脲連接基的柔性,在COF結構中可能有各種構象。之后使用MS為兩個COF構造了不同的模型,并在Forcite模塊中優化了它們的幾何形狀。在所有已分析的結構中,COF-TpU的晶胞參數為a = 32.0?,b = 32.4?,c = 3.6?,COFTpTU的晶胞參數為a = 35.8?,b = 35.9?,c = 3.7?的日食堆疊模式時,與實驗PXRD模式一致性好,另外計算結果得出(硫代)脲單元具有較低能量的Z構型。
表1 氧化苯乙烯的甲醇分解;COF-TpTU催化氧化苯乙烯的區域選擇性和對映體甲醇合成。
對于COF-TpU和COF-TpTU的應用,**研究了其對以甲醇為親核試劑的環氧化物開環的催化活性。β-烷氧基醇的產物是直接合成β-烷氧基酮的有價值的中間體。傳統的合成方法由于醇的親核性差而需要強酸性或堿性條件。尿素和硫脲接頭APU和APTU在反應中不反應,顯示出與對照反應相似的收率(在實驗誤差范圍內)。但在其他相同條件下,COF-TpU和CPF-TpTU的催化周轉數分別為2(30%收率)和18(99%收率),突出顯示了位點隔離 COF結構發揮的作用。這些結果表明,尿素和硫脲基序在COF中的分離和均勻分布可提高反應性。COF-TpTU的性能比COF-TpU更好,這是由于酸性NH質子更強。而COF-TpTU在此反應中的反應性比相關尿素基MOF更高。COF催化的反應得到熱過濾試驗的支持。
COF-TpTU催化環氧化物甲醇分解的底物范圍。
由于其較高的反應活性,因此選擇COF-TpTU作為其他環氧化物的甲醇分解的催化劑。脂肪族環氧乙烷的反應活性通常低于環氧乙烷,并提供具有相反區域化學作用的主要產品。單取代的環氧化物需要更高的催化劑負載量,更高的溫度和更長的反應時間才能獲得合理的收率。1,2-環氧-3-苯氧基丙烷和環氧氯丙烷的開環僅以50%和95%的收率分別給出末端碳侵蝕的產物。1,2-環氧己烷的甲醇分解,兩種異構體的比例為a / b = 55/45,產率為94%。與甲基丙烯酸縮水甘油酯的反應產生了65%的中等產率和區域異構體的高選擇性。環己烯氧化物具有中等反應性,在65 ℃下反應24 h,催化劑負載量為5 mol%后,收率達到98%。在標準條件下,將四甲基環氧乙烷以65%的收率轉化為產物。更重要的是,可以通過高產率和高選擇性地甲醇分解3,3-二苯基環氧乙烷-2-羧酸甲酯來獲得內皮素受體(ETR)拮抗劑藥物的重要中間體。
此外,在其他兩種HBD催化中也觀察到了催化。與對照反應相似的產物收率證明APTU無法催化甲醇與苯甲醛的縮醛化反應(50%),以及N-甲基吡咯與β-硝基苯乙烯之間的Friedel-Crafts反應(<5%)。但是,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,兩個反應的COF-TpTU的收率分別更高,分別為92%和78%,再次突出了COF框架對位點分離的有益作用。
【結論與展望】
該工作介紹了在環境條件,短時間內且無催化劑的情況下,擴展合成含脲和硫脲的COF。由于條件溫和,因此首次獲得了以前無法獲得的硫脲修飾的COF。高時空產率對于COFs的工業應用具有廣闊的前景。此外,該框架的位點隔離作用使COF-TpTU比分子類似物更好的有機催化劑,這在三種類型的反應中得到了證明,包括環氧化物的甲醇分解,苯甲醛的縮醛化和Friedel-Crafts反應。COF-TpTU的高穩定性和良好的可回收性在氧化苯乙烯的甲醇分解中也有表現。
Jiyun Hu; Federica Zanca; Patricia Lambe; Miu Tsuji; Samantha Wijeweera; Piero Mastrorilli; Stefano Todisco; William M. Shirley; Mourad Benamara; Peyman Z. Moghadam; M. Hassan Beyzavi
DOI: 10.1021/acsami.0c04957 ACS Appl. Mater. Interface., 2020.
原文鏈接:https://pubs.acs.org/doi/abs/10.1021/acsami.0c04957
以上內容均來自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在在線客服刪除!謝謝
不用于商業用途用途,不能用于人體實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