使用Small 控制合成近紅外二區核殼量子點
近紅外二區發光(900-1700 nm)在生物體內散射低、組織穿透深且成像分辨率高,在分析化學和生物醫學等領域具有非常重要的應用前景。特別地,近紅外二區無機量子點由于發射波長可調、吸收截面大和量子產率高等特性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。目前主要研究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為II-VI族和IV-VI族半導體材料,如CdSe、CdTe和PbSe等,其中含有的重金屬元素(如Cd2+和Pb2+等)地限制了其后續的生物醫學應用。因此,開發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且**發光的近紅外二區量子點是目前生物標記領域的研究熱點和難點。
**,已經報道了一些與CdHgTe,PbS和PbSe不同的NIR-II QD,例如Ag2S和Ag2Se,它們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。碲化銀(Ag2Te)具有比Ag2S或Ag2Se窄的0.06 eV的直接帶隙,并且不包含劇毒的重金屬離子,這使其有望成為在生物成像的NIR-II窗口中具有更寬的發射光譜的理想納米探針。然而,較差的熒光亮度和穩定性阻礙了其潛在的應用。因此,開發具有高QYs和在NIR-II窗口中具有高生物相容性的Ag2Te基納米探針具有重要意義。
由于其高的組織穿透深度和高的時空分辨率,**近紅外窗口(NIR-II,900-1700 nm)中的熒光引起了生物成像的興趣。具有高光致發光量子產率(PLQY)和穩定性以及高生物相容性的NIR-II熒光團被迫切地追求。近期,中國科學技術大學Qiangbin Wang課題組成功設計了具有硫源的富含Ag的Ag2Te量子點(QDs)表面,以制備較大的帶隙的Ag2S殼層,以通過便捷的膠體途徑鈍化Ag2Te核,這大大提高了Ag2Te QDs的PLQY,并且顯著提高了提高了Ag2Te量子點的穩定性。該策略適用于不同尺寸的核心Ag2Te量子點,因此NIR-II PL可以在很寬的范圍內進行調整。與使用相同劑量的Ag2Te納米探針相比,使用制備的Ag2Te @ Ag2S QD進行的體內成像可顯示更高的器官和血管結構空間分辨率圖像,表明核-殼合成策略的成功和潛在的生物醫學應用。
Small 控制合成近紅外二區核殼量子點
西安齊岳生物提供的近紅外量子點包括:
核/殼結構的量子點(CdTe/CdSe,CdSe/CdTe/ZnSe等)
合金結構:CdTeS, CdTex Se1-x和CdHgTe
環保友好型:CulnS, CulnSe2, Ag2S 等量子點
提供不同表面基團、溶劑、濃度、780-1600nm間任一發射波長的近紅外PbS量子點
850nm-1250nm間任一發射波長的近紅外Ag2S量子點
近紅外合金和核殼結構量子點 CdSeTe, CdTe/CdS/ZnS, PbSe, HgTe量子點
L-半胱氨酸-包覆的CdTe/CdSe (CYS-CdTe/CdSe)近紅外量子點
三色熒光(藍色、橙色、近紅外)Mn摻雜Ag2S-ZnS量子點
磁共振/近紅外二區熒光雙模態成像納米探針(Gd-Ag2S nanoprobe)
QD700(熒光發射波長為700nm的量子點)偶聯葉酸(FA)制得QD700-FA探針
近紅外1400~1650 nm的硫化鉛(PbS)量子點摻雜光子晶體光纖(QD-PCF)
N-乙酰-L-半胱氨酸(NAC)修飾水溶性近紅外發射PbS量子點
以上資料來自小編zhn2020.11.30